在重症康复的关键阶段,“拔管”这一看似常规的操作,有时却成为横亘在患者面前的巨大难关。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运用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成功为一位经历多次拔管失败的八旬高龄患者(羡奶奶)解除了气管插管,使其重获自主呼吸与言语能力,彰显了中西医协同在攻克危重症疑难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
拔管前、拔管后
辗转求医陷困境,拔管难题成挑战
羡奶奶因罹患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在外院接受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目前病情虽趋稳定并已达拔管指征,但多次尝试拔管均告失败。无法顺利拔管,不仅意味着患者面临气管切开的风险,更将严重影响其言语、进食功能及生活质量,康复进程严重受阻。家属心急如焚,辗转多家医院寻求解决方案。然而,面对高龄、基础状况复杂、拔管反应强烈的羡奶奶,常规西医方法效果有限,拔管难题悬而未决,患者与家属正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精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破瓶颈
展开剩余76%转至我院ICU后,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MDT),深入评估病情。鉴于单纯西医方法遭遇瓶颈,团队果断发挥我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为羡奶奶量身定制了个体化治疗方案:
1.中医辨证固本,改善生理基础:特邀我院省级名老中医史志刚教授深入ICU查房,通过望闻问切,精准辨证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痰瘀阻络)。针对其高龄体弱、咳痰无力、喉部水肿的特点,开具健脾益气、利咽消肿的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旨在扶助正气、减轻喉部肿胀,为成功拔管奠定内在基础。
河北省名中医史志刚现场为羡奶奶把脉辨证
2.针灸协同干预,调畅气机平喘:在常规西医支持治疗(包括呼吸功能锻炼、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基础上,同步施以针灸疗法。选取足三里、丰隆、内关、膻中、肺俞等穴位,运用补泻兼施手法,以化痰平喘、宣通肺气、宽胸理气、扶正固本,从而有效改善呼吸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缓解拔管应激状态。
3.外治法辅助排痰,优化气道环境:结合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吸入等中医外治法,促进痰液稀释排出,减轻气道阻塞和炎症反应,为拔管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身心同调稳状态,营造康复氛围:密切关注患者焦虑情绪,辅以情志疏导与安抚,营造积极稳定的康复心理环境。
河北省名中医史志刚与重症医学科主任郝淑坤共同讨论制定“专人”诊疗计划
精心守护见成效,生命通道终畅通
经过中西医结合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羡奶奶的整体状况显著改善:精神状态好转,咳痰能力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强,生命体征稳定,气道高反应性也明显降低。 经过充分评估和周密准备,ICU团队再次为羡奶奶尝试拔除气管插管。
此次拔管过程在中药和针灸的协同支持下进展顺利。针对拔管后仍存在的喉部水肿问题,团队迅速反应并及时调整中药处方及外治疗法,为羡奶奶制定了个体化诊疗计划。最终,喉部水肿情况明显好转,困扰多时的“拔管难”问题最终在中西医结合的独特方案下成功解决。
专家点睛:中西医协同的价值所在
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郝淑坤对此案例进行了深度解读:“高龄危重患者“拔管”困难是临床常见挑战,常涉及多系统功能衰退和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单纯依赖西医手段有时存在局限。本例的成功救治,生动诠释了我院坚持‘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理念在危重症领域的独特价值——中医的辨证施治与整体调节,在改善患者内在体质、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现代重症医学技术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格局,为解决此类临床疑难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有效方案。”
该患者的成功康复,是我院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危重症能力的有力印证。在生命的紧要关头,融合东西方医学智慧,能有效为患者点亮更多康复希望。我院重症医学科将继续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致力于为更多危重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富成效、更个体化的生命支持 。
稿件报送、一审:王中豪(重症医学科)
二审:张立松、康靖恺、李佳明(宣传科)
三审:牛猛(宣传科)
衡中医广〔2024〕第11-01-08号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官网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