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这部影片通过高适的眼睛,以更加开阔的历史视野再现了盛唐的恢宏气象。电影不仅再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还巧妙地将诗歌与历史相结合,让观众沉浸在那个诗意与刀光并存的时代。影片中穿插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的生平与创作,他们的豪情、才华与遭遇,仿佛一幅幅鲜活的画卷铺展在观众眼前。诗歌不仅是文人心境的表达,也成为观众与唐代精神气质沟通的桥梁,可以说,他们的形象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然而,电影毕竟属于艺术创作,与真实的历史存在偏差,甚至有时背离史实。比如影片中,哥舒翰在叛军面前宁死不降,表现得极具悲壮色彩,令人肃然起敬。但在历史的真实记载里,哥舒翰并未做到如此坚守。尽管如此,他在唐朝边疆多次击退吐蕃的战功仍不可忽视,这位将军的经历仍旧值得人们重新审视。
一
哥舒翰(?—757年),复姓哥舒,生于安西龟兹。其家境殷实,性格豪爽洒脱,讲求义气,喜欢一诺千金的侠义行事,也爱纵情于酒。在他四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留居京师三年,却因出身边地而被长安官员轻视。这段屈辱经历让他心生感慨,从而决定投身军旅,到河西加入节度使王倕麾下,开启了戎马生涯。或许正因为他自己也是中年奋起,所以后来才能识得并重用五十岁才崭露头角的高适。
天宝元年(742年),王倕攻下新城(今青海门源)并交由哥舒翰治理。哥舒翰善于治军,令三军震慑,展现了过人的将帅才能。虽然入伍时已年过四十,但他的勇略天成,随着战功累积,声望日隆。天宝五载(746年),吐蕃大举入侵,哥舒翰在苦拔海奋力迎战。敌军三支步兵自高处蜂拥而下,他手执半截断枪冲锋陷阵,势如破竹,将敌击溃,从此名震边塞。天宝七载(748年),他在青海湖畔修筑神威军城,虽被吐蕃夺取,但随后又在湖中龙驹岛建应龙城,使得吐蕃军不敢轻易逼近。
展开剩余66%二
天宝十一载(752年),唐玄宗加封哥舒翰为开府仪同三司。翌年,他更被晋升为凉国公,并实封三百户,兼任河西节度使。同年,他攻克吐蕃的洪济、大莫门等要地,占据黄河九曲,并在此设立洮阳郡,组建神策、宛秀两支新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神策军后来演变为唐朝最重要的禁军,深刻影响了中后期的政治格局。
然而,哥舒翰也有弱点。天宝十四载(755年)二月,他因贪杯好色不加节制,在行军途中突发中风,长时间昏迷不醒,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不得不返回长安疗养。若历史平稳发展,他大概不会再披甲上阵。但同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却让这位老将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当年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叛。随着封常清、高仙芝相继失利,唐玄宗不得不重新启用哥舒翰,任命他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翌年,他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哥舒翰果然不负重托,在潼关成功击退安庆绪的进攻。作为久经沙场的统帅,他最初的表现依旧老辣稳健。
三
然而,唐玄宗却屡受宰相杨国忠挑唆,执意让哥舒翰主动出击叛军,放弃潼关等险要关隘。哥舒翰深知其中凶险,起初坚决推辞。但玄宗派出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催促不已。无奈之下,他只能率军仓促出城迎战。果然,唐军很快落入叛军埋伏。敌军纵火焚车,烟火遮天,唐军失去阵型,甚至自相残杀,死伤惨重。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余八千余人跟随哥舒翰退回。潼关虽暂时收拢残部,但士气已不复当年。
最终,哥舒翰被部下押解投降。在安禄山的胁迫下,他不得不写信劝降旧部,却遭众将拒绝。安禄山见其已无利用价值,遂将其囚禁。于是,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名将,最终落得“晚节不保”的历史评价。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艺术作品虽能以浪漫化的方式再现人物,但真正的历史却更为复杂。哥舒翰既有横扫千军的雄风,也有人性的弱点与无奈。他的一生,是盛唐荣光与乱世悲剧交织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