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扰尘世中,何为完美的生活?或许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心中,有着千百种答案。诗人笔下的浪漫,商人的算盘,学者的思考,都无法一言以蔽之。可倘若换作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这样的完美,又该如何定义?这便是电影《完美的日子》欲解开的谜题。
日出未明,城市尚沉浸在朦胧的睡意里,街道上已响起了扫帚与落叶的细碎摩挲声。那声音,成了平山这位公共厕所清洁工的晨钟暮鼓。平山年逾六十,却如常青树般坚韧,带着一身的静谧与认真,开始了他每日的工作。可他所打扫的公厕,非比寻常。这些公共空间是“东京公厕计划”的结晶,出自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与隈研吾之手,每一座都是建筑美学与实用性的融合。
平山不似外界对清洁工的刻板印象。他的生活严谨且自律,房间无尘如新,物品整齐有序,生活中的点滴皆彰显他的极致之美。他钟情于旧时的摇滚乐,喜爱磁带播放机,拒绝现代数字音乐的浮躁;他随身携带胶片相机,用镜头捕捉午后树影的斑驳光影;睡前必读书籍,每周还光顾二手书店,淘寻那些带着岁月味道的旧书。这些“过时”的爱好,反而构筑了他精神上的丰盈与宁静。
他不求外物的华丽,也不陷于欲望的纠缠,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妹妹质问他为何住如此简陋,他也只是淡然以对。孤独的身影每日穿梭于街头巷尾,工作、吃饭、休息,日复一日,却无一丝乏味。那是因他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高度的自洽中,每个寻常日子都被活成了无可替代的完美。
展开剩余48%在这平静的生活中,有一样事物尤为珍贵——树。幸田文的《树》一书反复出现在平山的世界里,书中那巨大的“木”字,犹如生活的符号深深烙印心间。书店老板曾感叹,幸田文用最平常的词句,写出了生命的深邃内涵。她笔下的树木,有倒伏的鱼鳞云杉,有沉默的巨杉,有容颜易变的扁柏。每一棵树都经历风霜,却依然昂然挺立,生命的尊严与美丽由此彰显。
树如人,人如树。我们在树的年轮中窥见生命的韧性,也在叶片的变迁中感知时光的无情。幸田文的童年嫉妒、为女儿遗憾未买紫藤盆栽、对父亲的复杂情感,都在与树的对话中渐渐释然。这种与树的交流,不单是对自然的感悟,更是一场内心深处的自我和解。
平山每天举起相机,捕捉树影摇曳,也许正是他与这世间对话的方式。他用镜头与树木同呼吸共命运,活成一个低耗静默、自给自足的人。如同影评人苏七七所言,这样的生活,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守护内心的秩序。
我们每个人,都有看树的时刻。那一抬头的瞬间,可能看到的不只是枝叶,而是自己的过往、现在与未来。学会与自己和解,找回内心的秩序感,或许正是《完美的日子》想要告诉我们的真谛。
岁月无言,生活如树,根深叶茂,方能风雨不动。愿你我在这纷扰红尘中,也能守住心中那片静谧之林,活出属于自己的完美日子。
发布于:山西省股票配资官网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