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作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它的改编不仅仅是一次影像化的再现,更是一次文化与情感层面的重新建构。导演乌尔善在谈到改编时表示,每个中国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封神世界”,里面有他们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场景。因此在启动这个庞大项目之前,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搜集各种版本的《封神》小说、神话文本,甚至是武王伐纣的历史资料。在浩瀚的文献中,他选择了最打动自己的部分,尤其是两对父子的情感关系——姬昌与姬发,殷寿与殷郊。他坦言,即便没有神仙法术和华丽的特效,仅仅围绕这两对父子的家庭故事展开,他也愿意拍,因为这是能打动他内心、推动创作的动力所在。
在观众的接受度问题上,乌尔善认为改编必须在“创新”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观众对封神的经典符号已有固有印象,像哪吒、杨戬、姜子牙、雷震子等角色几乎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故事的结构和主题走向则需要创作者从自身最有共鸣的人物关系出发,结合电影叙事的规律,打造出富有戏剧张力的作品。他选择用两对父子的矛盾与羁绊作为切入点,一方面满足观众对传统神话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能带来新鲜的视角,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些角色和故事。
展开剩余74%在演员方面,他与费翔的合作几乎没有障碍。乌尔善提到,他并未刻意“说服”费翔,只是将剧本递给他,对方便答应了,因为剧本中殷寿这个角色写得极具层次与真实感,不仅让人恨得牙痒痒,同时也能理解他成为反派的逻辑。随着故事展开,观众会逐渐理解殷寿的内心世界,这种复杂性正是优秀演员所追求的。年轻演员的选择则更为严格,他们通过大规模海选脱颖而出,普遍的共同点是热爱电影,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为了弥补经验不足,乌尔善专门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封神训练营”,让他们系统学习表演、情感表达和舞台感的培养。这种高强度训练极具挑战性,也考验了演员的耐心和专注。
在具体场景调度上,例如殷寿逼迫四大伯侯之子的桥段,剧组采取了接近舞台剧的表演与排练方式。每个演员不仅要深刻理解剧本,还要在空间里找到合适的走位与心理节奏。九个角色同台对戏,情感关系复杂,调度难度极高。导演通过反复彩排和镜头设计,将舞台剧的完整性与电影的镜头语言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戏剧的厚重感,又增强了电影的视听冲击力。尤其是姬发目睹暴力的片段,通过游移的摄影手法展现出一种恍惚与冲击感,让观众沉浸在人物的心理世界里。
特效方面,《封神三部曲》挑战了行业的最高难度。全片有1700多个视效镜头,其中最复杂的是数字生命体的特效,比如雷震子。他不仅有逼真的外观,还需要与真人演员互动。剧组甚至制作了1:1的雷震子雕塑,精细到毛孔与睫毛,以便扫描建模。再配合舞台剧演员的动作捕捉,才让这个3.5米高的数字角色栩栩如生。此外,像九尾狐、墨麒麟等数字生物,以及万人集群动画,也都是顶级难度的制作,极大考验了团队的技术能力。
乌尔善的创作节奏极为漫长而谨慎。他坦言,自己不拍电影的时候几乎都在为电影做准备。像《封神三部曲》从改编剧本到拍摄完成,前后规划了八到十年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数年打磨。这种长期工作方式并未让他感到乏味,反而让他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他的性格冷静温和,尤其在与年轻演员合作时,尽量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在轻松环境中发挥潜力。
总的来说,《封神三部曲》不仅是一次宏大的神话改编,更是一场融合了情感叙事、舞台表演与顶级特效的艺术实验。乌尔善选择从父子关系出发,让这部神话史诗拥有了更为真实的人性内核,同时通过漫长的准备与创新的拍摄方式,将观众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封神世界。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